Community Resources
Expert Interview by The Mental Health Association of Hong Kong (香港心理衞生會) on anxiety management after COVID-19 on May 28th, 2020
【後疫情精神健康】RE:BUILD
如何從抗逆焦慮中復元過來
Part 3
Part 5
Part 7
Part 4
Part 6
Part 8
心。生活 Heart Living (國語)
香港資優教育學苑: 「資優兒家長的靜觀體驗」
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Convention Presentation
Buddhist Counseling Skills Training
Columnist of Buddhist Compassion Bi-Weekly Magazine (溫暖人間) since November 2019
《溫暖人間》520 期:關係中的禪修
成長中的禪修
第一天的兒童心理學課,台上的老教授以睿智的眼光掃過台下每位學生,看著那些年輕又充滿好奇的面孔,她不徐不疾的問道:
「如果你確實很討厭父母給你的童年,你有什麼可以做?」
看似簡單的問題掀起台下無窮的思潮起伏,特別是與父母關係較差的學生一下子便陷入了沉思。有的一臉迷茫,有的臉上閃過痛苦的表情,彷彿重新經歷一次父母造成的傷害。然而,沒有學生能想出一個完善的答案:
「我可以不養他們!」
「我可以早一點搬離家。」
「我可以拒絕去想不愉快的過去。」
「我可以總是跟他們對著幹!」
「我可以不理他們。」
「我可以有孩子的時候盡量對她們好一點!」
老教授耐心聽完了學生的回覆,緩緩道:「可以,全部都可以,全部都是你行為上可以做的選擇,但怎樣才能改變父母對自己的負面影響呢?」
教室再次沉靜。
「不能的...」
良久,老教授祥和的聲線劃破寂靜:「你不能改變過去,縱使你不願意,父母的影響總會浮現在你的思潮,影響你對事物的判斷。你可以做的是覺察到他們的影響,接受他們是你的一部份,然後明智地作出決定。這是心的選擇。」
或多或少,每個人和父母的關係必定會影響一生。有人生在充滿溫暖的家在父母䕶蔭下成長,所以學懂去愛、去欣賞、去分享;有人在充斥著批評和不滿的父母下成長,所以學懂競爭、批判、不認輸;更有人在缺乏愛和照料的家庭在孤獨和惶恐中成長,所以學懂建立圍牆保護自己。同一種關係,不同的愛,演變出千萬種苦樂和結果。
「愛」推動著每一段親厚關係但「愛」的定義眾說紛紜。也許每個人只會有用自己賦予的定義去「愛」卻不知道當中的執著和妄想,所以「愛」會帶著傷害。
真正的愛是充滿慈悲,默默為著他的幸福而付出,沒有期望、不圖回報,只有最單純和實在的祝福。知易,行難,但當他滿足的微笑令你從心底笑出來,不經不覺中你已經是慈悲滿載。
無論他或她為何這樣對你,那已經是你的一部份,也只是一部份。之前發生的種種是他們的選擇,之後的每一天、每一刻便是你的選擇。
像電影「淪落人」的經典台詞:「你無法選擇不坐輪椅,但可以選擇怎麼坐。」
你無法選擇被不被愛,但可以選擇怎麼愛,包括以慈悲喜捨去愛惜受傷的自己,再去愛身邊每一個人。
Personal Interview by Buddhist in Hong Kong《香港佛教》on issue 705
Guest of radio show on the topic of Mindfulness for family issues during COVID-19 hosted by Sustainable Asia podcast on April 23rd, 2020
Mindfulness for family issues during COVID-19:
https://fightcovid19.hku.hk/podcast-covid19-with-hku-ep9-can-buddhism-help-us-during-coronavirus/
Guest of radio show on the topic of Buddhist perspective on social movements host by Beautiful Sunday (政好星期天) on July 21st, 2019
政好星期天
嘉賓: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前總監衍空法師,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名譽助理教授李堅翔博士
討論: 修例事件下如何令心靈平靜
https://www.881903.com/program/archives?token=b12254aa3b771b2b597cc27b6e8302de